思派健康一季度巨亏15.7亿元 保险业务年均毛利率超43%

jkrb3年前 (2021-08-30)产业662

近日,聚焦商业保险与个性化健康医疗服务的思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派健康”)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据招股书显示,近三年来,思派健康净亏损逐年扩大,且2021年第一季度的净亏损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达到15.7亿元。

招股书显示,思派健康主要业务来源于三大部分,分别是PRS(临床试验及促进研发活动)、PBM(销售处方药及医药产品)及PPS(保险经纪服务佣金)。在三大业务板块中,自2019年开始,主要收入均来源于PBM业务。虽然PPS业务收入占比较小,但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依靠惠民保等保险业务的年均毛利率高达43.2%。

净亏损逐年扩大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思派健康的净亏损分别约为2.4亿元、5.96亿元、10.4亿元。而2021年第一季度的净亏损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达到15.7亿元。

根据招股书计算,思派健康2019年的净亏损同比增长146.3%,而2020年的净亏损同比增幅也达到74.6%。

同时,近三年思派健康的经营现金流出分别为1.3亿元、3.3亿元、1.9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则已经达到3.3亿元。

招股书显示,思派健康成立于2014年,主要业务来源于三大部分,分别是PRS(临床试验及促进研发活动)、PBM(销售处方药及医药产品)及PPS(保险经纪服务佣金)。

根据财务报表,思派健康近三年收入逐年扩大,分别约为1.3亿元、10.4亿元、26.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分别高达680.9%、159.8%。

而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思派健康近三年的销售成本也逐年扩大,分别约为1.2亿元、9.6亿元、25.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思派健康的销售成本的增长幅度与其收入的增长幅度达到一致水平。据计算,思派健康近三年的销售成本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680.3%、162.5%。

思派健康在招股书书也说明,随着业务扩充,预计经营开支将会增加。若收益增长率不高于开支增长率,可能无法实现及维持盈利能力。若销售成本及开支持续超过收益,其业务可能会收到重大不利影响,而且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能力。

保险业务年均毛利率高达43.2%

从收入构成来看,除2018年主要收入来自于PRS和PBM两大业务以外,自2019年开始,思派健康的主要收入均来源于PBM业务,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40.9%逐年增长,2019年占比达到83.1%、2020年占比达到91.9%。2021年第一季度占比再提升至92.1%。

与此同时,虽然PPS业务收入占比较小,但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财务资料显示,思派健康2018年-2020年的PPS业务收入占比分别是,0.2%、0.2%、1.2%。2021年第一季度,则上升至1.4%。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PBM和PPS业务的扩大,思派健康近些年明显在收缩PRS业务。财务资料显示,思派健康2018年-2020年的PRS业务收入占比从58.9%骤降至16.7%,再降至6.9%。2021年第一季度,则进一步缩小至6.5%。

而从毛利率情况来看,三大业务板块中,PPS业务贡献最高的毛利率水平。财务资料显示,2018年-2020年思派健康的PPS业务的毛利率分别达到53.5%、39.5%、36.5%,三年年均毛利率水平高达43.2%。而2021年一季度也保持在34.2%的水平。

相较之下,虽然PRS、PBM业务投入较大,但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低。财务资料显示,2018年-2020年思派健康的PRS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0.3%、19.1%、21.2%。而PBM业务毛利率水平更低,近三年分别为4.0%、5.6%、5.5%。

资料显示,思派健康旗下拥有远通保险经纪牌照,可从事直保经纪业务、再保经纪业务、互联网保险经纪业务。思派健康可向其会员提供健康保险计划和健康供应商支付方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思派健康还深度参与惠民保业务。2019年12月于广州推出惠民保,而该产品也是市场上首项此类保险产品。截至2021年上半年,思派健康已在全国11个主要城市推出了惠民保业务,个人注册会员约980万。此外,思派健康已推出15种健康保险计划,有约一千万个人会员投保及超过500家企业客户投保。

近年来,“惠民保”类业务火爆,但大多数项目刚启动,业务模式、保障责任、费率水平、增值服务等仍在探索之中,存在部分地区保障方案数据基础不足、缺乏风险测算,并未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医疗费用水平、基本医保政策、投保规模等基本要素,也未充分利用既往医保数据进行精算定价等问题。对此,银保监会也对“惠民保”业务作出明确指示,将对恶意压价竞争或承保价格低于成本,违规支付手续费、经纪费或其他费用等行为重点查处。

在此背景下,思派健康“惠民保”业务发展空间是否会遭限制?保险业务能否成为其核心增长引擎?在向会员制定健康保险的过程中,如何避免道德风险?“烧钱”模式何时结束?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网财经记者向思派健康了解。截至发稿,未收到任何回复。